ALBERTA HUNTER ALEXIS KORNER AMERICAN PIE AMSTERDAM ANNE MURRAY ANSWER SONG ANTHONY QUINN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BADFINGER BARBRA STREISAND BESSIE SMITH BETTE MIDLER BOBBY VEE BOBBY VINTON BOSSA NOVA BRENDA LEE BUDDY HOLLY CARLOS SANTANA CAROL KAYE CAROL KIDD CATERINA VALENTE CHARLES AZNAVOUR CHARLES BROWN CHET ATKINS CILLA BLACK CLASSIC & HYMN CLASSIC & REMADE CONCH REPUBLIC 海螺共和國 CONNIE FRANCIS COVER SONG UNCOVERED DAVE BRUBECK-TAKE FIVE DELTA BLUES【美國南音】 DICKEY LEE DINAH SHORE DIRE STRAITS DOC POMUS EAST MEETS WEST【東西滙】 EDITH PIAF ELIZABETH COTTEN ELVIS PRESLEY ENGLAND BALLAD【英國南音】 ERIC CLAPTON EVERLY BROTHERS FADO-PORTUGAL【葡國南音】 FATHER'S DAY FIFA WORLD CUP 世界盃 FREDDY FENDER GLOOMY SUNDAY GREATEST COVER SONG HANK WILLIAMS HARRY BELAFONTE IN MUSIC HISTOR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JANIS IAN JANIS JOPLIN JIMMY SCOTT JOAN BAEZ JOE HILL JOHN LENNON JOHN MAYALL JOHNNY ACE JULIE GOLD KAREN CARPENTER KYU SAKAMOTO 坂本 九 LA GOLONDRINA LAURA FYGI LESLEY GORE LINDA RONSTADT LINDA SCOTT LITTLE PEGGY MARCH LOS INDIOS TABAJARAS MALVINA REYNOLDS MARIAM MAKEBA MARIANNE FAITHFULL MARK DINNING MARNI NIXON MARY(Ka'aihue)KAYE MATT MONRO MICHAEL JACKSON MILITARY HYMN MINNIE RIPERTON MONEY STORY & SONG MOTHER'S DAY MOVIE & SONG MUSICALS NANA MOUSKOURI NATIONAL ANTHEMS NOKIA TUNE ODETTA ORIGINAL & REMADE OTIS REDDING PARODY【戲仿】 PATTI PAGE PERRY COMO PETE SEEGER PHIL OCHS PHIL SPECTOR PINK FLOYD PLAYING FOR CHANGE PSYCHEDELIC ROCK RANDY CRAWFORD RAY CHARLES RESPONSE SONG RICKY NELSON RITA COOLIDGE RITCHIE VALENS ROCKABILLY ROD McKUEN SAM COOKE SCARBOROUGH FAIR SHIRLEY COLLINS SIMON & GARFUNKEL SINÉAD O'CONNOR SOFIA KÄLLGREN THE BEATLES THE G-CLEFS THE MONKEES THE PLATTERS THE STORY THE WALL【迷牆】 TIANANMEN SQUARE 8964【天安門】 TORCH SONG TRADITIONAL & REMADE U.S.BILLBOARD CHART VALENTINE'S DAY VERA LYNN VIOLA SMITH VIRGINIA LEE VOICE CROSSING 交織叠聲 WEDDING SONG WOODSTOCK '69 WORLD CARNIVAL【環球嘉年華】 YELLOW RIBBON【黄絲帶】 中詞西曲 中詞西曲目錄 A-Z 何國禧 周璇 地水南音 姚莉 張露 曾煥福 JOSÉ MARI CHAN 李叔同 李香蘭 - 山口淑子 李麗蓮 潘秀瓊 舒雲 蘇馬大 MARTHA SOO 郎毓秀 關正傑 黃柳霜 Anna May Wong

June 16, 2020

李 麗 蓮 - 2/1 : 生 平


李麗蓮
(1914-1965)
生於上海, 祖藉廣東新會一個文化家庭, 哥哥是粵語電影導演李化, 他的兒子李怡是香港名作家。李麗蓮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熱愛粵曲與舞台演藝, 被稱 "嶺南歌星"。1930年, 跟隨哥哥李化、堂兄李晨風和盧敦組成 "上海曦社歌劇團", 在上海北四川路, 橫濱橋 "新東方劇場" 演出《王昭君》, 十六歲憑着粵劇舞臺功架和造手扮演王昭君而一鳴驚人; 翌年, 演出 "天一電影公司" 拍製的電影《上海小姐韓繡雯》開始踏上演藝之路; 1933年, 演出《炮轟五指山》; 1937年, 先後参演電影《社會之花》與《夢裡乾坤》。


Otto Braun
李德 (1900-1974)
生於德國 Munich 慕尼黑, 自幼父母雙亡, 在孤兒院長大, 性格孤僻和暴躁。十八歲加入德國共產黨, 後來, 前赴蘇聯參加蘇聯紅軍, 從士兵開始晋升至騎兵参謀長, 並在軍士學院進修。國共內戰期間, 被派往中國上海, 以共產國際特工提供軍事戰略和顧問, 中共為掩人耳目而給他中文名字 "李德"。

黨 令 難 違
有一天, 李德 Otto Braun 接到任務前赴延安工作, 雖然黨給予他特別優厚的待遇, 但因生活孤寂和難抵色慾之念, 曾經多番騷擾女性; 由於看中一名幹部的妻子, 對她性騷擾而鬧至不快, 事件要由黨出面擺平, 藉著以革命工作為要, 給他找到另一個女子, 任職中央文書科的蕭月華, 在黨令難違之下, 她迫於無奈要與李德成婚。一段全無感情的婚姻, 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溝通困難, 加上李德脾氣暴躁, 妻子懷了身孕, 仍因小事遭受毆打, 後來由周恩来介入, 把蕭月華調配到不同地方工作, 两人終告離異。

蕭 月 華


抗 日 戰 爭
1937年底, 李麗蓮放棄個人的歌影演藝工作, 加入"上海救亡演藝劇團", 與當年藝名"藍蘋" 的江青, 從上海前去延安投共, 此舉獲得毛澤東和李德接見, 李德被李麗蓮漂亮的面孔, 與及熱情的神態所吸引, 又主動以英語跟他打招呼, 令他感到意外。之後, 李麗蓮邀請李德出席歌舞表演晚會, 欣賞她的陝北民歌《趕牲靈》演唱, 令李德如癡如醉, 更覺得李麗蓮完全優於蕭月華。

兩人交往一年, 李德向李麗蓮求婚; 1938年的一天, 李德前去中央組織部, 約見部長陳雲, 申請與李麗蓮結婚與及提出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經陳雲的批准之後, 李麗蓮亦願意成為李德的第二任妻子。李德與李麗蓮婚後經常一起跳舞、散步、到市場買菜, 形影不離地生活。

李麗蓮成為延安 "魯迅藝術學院" 第一期學員, 畢業後任學院的音樂系教員, 亦是陝甘寧邊區 "民眾娛樂改進會" 幹事、"民眾劇團" 文化教員、"邊區文化協會" 執委會委員。對於在延安的文藝活動, 李麗蓮有極大的熱情参予各類演出, 包括《黃河曲》與《鳳凰涅槃》等。她在電影之中大多是配角, 相比其他影星, 其優勢在於歌喉, 因此不少影片如胡蝶主演的《皇后的新婚》, 是交由她任幕後代唱, 電影《上海小姐韓繡雯》的主題歌曲 「戀芳春」亦由她主唱。

1939年開始, 李麗蓮在延安 "魯迅藝術學院" 音樂系, 任職第四屆助教。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晨, 李德接獲電報:「速來機場, 返回莫斯科」下款: 張聞天 (中共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李德全不知道有何急事要由他去處理, 李麗蓮看過這電報亦感驚呆, 李德唯有急忙收拾行裝, 直奔機場; 原來是共產國際要李德回去蘇聯述職。

當天, 剛巧有航機為護送周恩來因騎馬不慎摔傷, 要前去蘇聯治傷, 令致李德可以同機前往, 因而遇上毛澤東、張聞天、鄧穎超等百多人前來送行周恩來, 這時李麗蓮亦趕到機場, 要求與李德一起離開, 因為沒有護照簽證而未獲批准同行, 李麗蓮為此當場暈倒。當天, 毛澤東亦祝李德一路平安, 他含淚吻別妻子, 仍依依不捨登上航機。自此, 夫妻兩人, 天各一方, 再沒有見過面。李德 Otto Braun 留在中國長達七年, 與李麗蓮只有一年愉快的婚姻, 就此畫下句號。

李麗蓮收拾心情, 返回上海, 在報紙和公開場合, 仍熱衷於介紹延安的新氣象、新文藝和延安的軍民與中共領袖。1940年元旦, 她在 "魯迅藝術學院" 演出舞臺劇《日出》, 繼而在 "復旦劇社" 曹禺的作品《雷雨》, 由歐陽予倩導演, 李麗蓮客串演出飾演 - 繁漪。及後與歐陽予倩的侄兒, 話劇導演歐陽山尊結婚。

1946年, 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七週年, 文化協會上海分會在 "Lafayette Cinema 拉斐大戲院" 的文藝大會, 李麗蓮與歐陽山尊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之後, 李麗蓮接受劇作家夏衍委託, 參予文藝界人士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工作; 繼而在全國婦女聯合會家庭兒童部, 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主要從事民間外交的統一戰線工作, 與及婦女兒童事宜, 之外亦参予北京人民藝術劇場、中國歌舞劇院的籌建工作至1949年大陸色變, 她寧願留在國内而不跟隨哥哥李化逃去香港。1963年, 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1965年四月, 李麗蓮因病在北京去世, 終年五十一歲, 她的歌聲自此更被樂壇遺忘。

 
 NEXT .... 2/2 : 歌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