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Was a Communist for The F.B.I." 1951
港譯《諜 網 驚 魂》1960
Frank Lovejoy 法蘭 羅夫佐 Matt Cvetic
Dorothy Hart - 桃樂菲 赫特 Eve Merrick
Philip Carey 菲臘 加利 Mason
真 實 人 物
Matthew Cvetic 1909年生於美國, 父母是來自 Slovenia 斯洛文尼亞的移民, 育有十一個子女。1942年, Matthew 開始在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州 Pittsburgh 匹茲堡的鋼鐵廠工作; 自從加入共產黨的組織之後, 被朋友指駡是共產主義的信徒之外, 被父母弟妹背棄, 更被妻兒鄙視, 但一直無法告訴家人他的雙重身分....

1950年二月, 他的身分終要曝光, 與幾名曾與他共事的共產黨員被傳召到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 在聽證會作供, 到他作證供時卻以反對共產為自辨, 列舉了過百名共黨分子的名單, 並供出在美國的共黨組織其滲透方式, 當時他的同僚黨員才知他成為聯邦調查局 (FBI) 的臥底特工已長達九年。
同年七月, 在電視節目 "We The People", Matthew 講述有關在聯邦調查局 (FBI) 當線人時期進行被涉嫌的活動。一個月後, 名作家 Pete Martin 在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週六晚郵報" 撰文連載他的故事, 更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真相被詳盡揭露之後並編印成書 "I Posed as a Communist for The F.B.I." - The Unhappy Life and Times of Matt Cvetic。
1951年拍製成電影在歐美公映, Mathew Cvetic 仍要到不同政府部門作證供, 至1955年才告完結。1962年七月二十六日, Matthew Cvetic 心臟病發去世, 終年五十三歲。
Matthew Cvetic (1909-1962)
電影 與 政治
自傳式的電影, 除了一些人物之外, 很多細節都是真實, 所以被提名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其緊張的劇情被歸類為 "Film Noir 黑色電影" 而大受歡迎, 不過, 當年美國正藉自由主義興起, 媒體全面反對聯邦調查局 (FBI) 的剿共行動, 被指是一部反共的宣傳電影, Hollywood 荷里活與媒體, 一起對國會的反左傾調查行動作反擊, 務求把聯邦調查局 (FBI) 抹黑, 直指政府在製造紅色恐慌, 把黑人和勞工階層, 甚至教師同歸類謔稱為"Pink 粉紅"。
在影片中, 共產黨是憤世嫉俗的種族主義者, 他們稱黑人為"nigger 黑鬼"、猶太人為"kikes"; 膜拜共產政權之外, 對魚子醬和香檳的奢侈生活趨之若鶩, 亦是互相猜疑和舉報的機會主義者, 利用緊張局勢以不擇手段達其政治目的。在電影當中的罷工事件, 可見共黨組織派員暗地裡扮演資方, 將猶太人的報紙包裹着鐵管毆打参加罷工的工人, 以煽動工會對猶太人資本家和政府不滿。這些共產傀儡, 亦是殺害告密和背叛者的暴徒。
六十年代的英殖民地香港, 可能是地緣政治與及處於國共兩黨繃緊的氛圍下, 當時的港人對 "共產" 這個詞彙很敏感甚至不願一提。1960年, 香港電影發行商避重就輕, 將已經面世九年的影片取名《諜網驚魂》上映, 一部差强人意的劇情電影而已。
I Was a Communist for The F.B.I. -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