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se Were The Days" - Mary Hopkin
一曲帶給世界樂壇和業界相關人等, 不同的經濟收益達百萬美元計, 而此曲的原創作人已不在世, 對撰詞 Konstantin Podrevsky 和作曲 Boris Fomin 兩人作任何回報是無補於事。今天, 重温這經典之餘, 讓樂迷認識兩位創作人, 在革命動盪的日子譜出一首浪漫歌曲的經歴。藉此緬懷六十年代 "Those Were The Days" 的日子吧 !
"S H O U T"
六十年代, 英國倫敦社區會堂的舞台劇場, 一齣被當地多數人稱為 "The Mod Musical 流氓音樂劇", 當中的人物角色, 分別以不同顏色衣着, 象徵五個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女子, 在婦女解放、種族、戰爭、和平、毒品、性愛和搖滾樂的大氣候之下, 而她們同面對的, 卻是性愛和感情的問題, 各人曾分別去信一本名為 "SHOUT" 的婦女雜誌, 在其欄目「 盡訴心中情」的信箱一解心中的疑惑, 其中一個美國女子, 只是渴求能夠與偶像歌手 Paul McCartney 相見一面 !
"Nothing Compares 2 U"
1990年, Chysalis Records 唱片公司給 Sinéad O'Connor 演譯此曲, 並收錄在她的第二張單曲細唱片的 A-面, B-面是"Jump In The River"。原曲是歌手 Prince 1985年的作品, 收錄在他的樂隊同名字專輯 "The Family" 當中, 但不被樂迷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