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off Mack (1922 – 2017)
Albert Geoffrey McElhinney, 生於澳洲 Melbourne 墨爾本 Surrey Hills 郊區。1942年加入 "RAAF" 英國皇家空軍, 接受飛機機械培訓。1944年, 在 Borneo 婆羅洲服役時期, 常以結他和歌唱令同袍注目, 因而多次被借調, 與來訪的藝人同台表演以慰勞軍隊。二戰結束後, Mack 隨佔領軍前往日本演唱, 被任命為 "WLKS-AM" 電台, 與英聯邦佔領軍的代言人。
I've Been Everywhere - Remade
1962年三月面世之後大受歡迎, Lucky Starr 再分別以英國、美國、紐西蘭, 將三個國家當中的地方名字編成歌詞, 與早前的澳洲版本, 四首歌曲同收錄在一張細唱片, 同年七月面世, 而唱片封套則用上雙重解讀的名字 "LUCKY'S BEEN EVERYWHERE"
Track List
A1 - I've Been Everywhere (Great Britain)
A2 - I've Been Everywhere (U.S.A.)
B1 - I've Been Everywhere (New Zealand)
B2 - I've Been Everywhere (Australia)
Goyescas 戈雅之畫
又名 : Los majos enamorados (The Gallants in love 戀愛中的勇士)
西班牙作曲家 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 1911年的鋼琴組曲作品, 名字是源於十八世紀一位悲觀和現實主義的畫家 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 他曾任西班牙宮廷畫師, 卻毫不忌諱把貴族膚淺和庸俗的一面反映在畫布上, 有八十幅他的畫作以 「譴責人類的過錯和惡習」 為主題的版畫系列, 名為 "Los caprichos 80" 意譯 "The Whims 80 率性八十", 這些畫作啓發 Granados 的創作靈感, 完成六篇鋼琴組曲, 並取名 "Goyescas 戈雅之畫"。
"Extase" - Czech 捷克電影 1933
英 語 : "Ecstasy"
法 語 : "Extase"
德 語 : "Ekstase"
港 譯 : "慾 燄" 1936
演 員 : Hedy Kiesler Eva
Aribert Mog Adam
Zvonimir Rogoz Emil
默片年代一部浪漫而帶點色情的 Czech 捷克電影, 1933年一月在 Prague 布拉格首映之後, 引起歐洲影壇的注目; 翌年, 影片導演 Gustav Machatý 榮獲1934年度 "Venice Film Festival - Best Director Award 威尼斯電影節 - 最佳導演獎"。
"THE THIRD MAN" 1949
港譯 :《 黑 獄 亡 魂 》
Joseph Cotten 約瑟 哥頓 - Holly Martins
Trevor Howard 杜利華 侯活 - Maj. Galloway
Orson Welles 奧遜 威爾斯 - Harry Lime
Alida Valli 雅烈妲 華莉 - Anna Schmidt
"This Land Is Your Land"
"I'll Take Your Home Again, Kathleen" 是丈夫的承諾, 以回應妻子思鄉的一曲 "Barney, Take Me Home Again" 同於1875年面世, 之後催生了二十世紀初在美國流行樂壇的 "Response Song", 繼而有多首這類歌曲陸續面世, 最為樂迷認識是 Woody Guthrie 1944年面世的作品 "This Land Is Your Land", 據傳此曲的旋律是改編自一首古老的福音歌曲 "O My Loving Brother"。
"I'll Take You Home Again, Kathleen"
一首被認為是愛爾蘭民歌, 面世之後成為美國流行樂壇具影響力的重要歌曲之一。根據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 的資料, 此曲是來自一位不具名氣的業餘曲詞人, 德國裔的 Thomas P. Westendorf, 1848年生於美國 Virginia 維珍尼亞州, 在 Indiana 印第安那州 Hendricks County, Plainfield 小鎮的公立學校任職音樂老師。1875年, 與妻子 Jane 婚後兩年, 因她思鄉心切, 返回遙遠的 New York 紐約州 Ogdensburg 娘家之後, Thomas 每天仍惦念着妻子, 有寂寞難耐之感....